長期以來,小微企業融資難一直制約著其快速發展。“互聯網+普惠金融”行動規劃的提出,將惠普金融與互聯網有機的聯合起來。為此,下面文章首先闡述了“互聯網+”與“普惠金融”結合的重要意義,總結了“互聯網+普惠金融”助力小微企業融資的發展現狀,以及在解決小微企業融資問題的過程中出現的風險,最后提出了有效的風險防范措施,讓小微企業融資更加安全。
關鍵詞:互聯網+,普惠金融,小微企業融資
小微企業規模雖小確是我國國民經濟的主力軍,在社會經濟發展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但由于自身信用、商業銀行利益要求等原因,導致小微企業融資困難,融資成本高。“互聯網+普惠金融”模式的興起,依托創新的金融手段,對解決小微企業融資難這一問題的解決帶來了轉機,其具有拓寬融資渠道、提供更好的和差異化定制金融服務和金融產品的優勢,“互聯網+普惠金融”可全覆蓋小微企業等邊緣群體的金融服務,最終形成資源充分利用、社會和諧發展的良好格局。
1“互聯網+”普惠金融的重要意義
2012年“互聯網+”的概念被首次提及。“互聯網+”是互聯網成長的新形態其含義是互聯網加上其他行業,讓互聯網優勢融入到社會各個領域,提高社會的生產力和創造力。“互聯網+”升級了傳統產業,使之能有更好的發展前景。普惠金融指在機會平等、商業可持續的基礎上,通過一系列措施,以可負擔的成本為社會各階層提供適當的、有效的金融服務。“普”是首要基礎,“惠”是核心內容。
由于社會豐富的金融資源往往被大企業和收入水平較高的家庭所擁有,而小微企業,低收入者,殘疾人士等一直處于社會弱勢方,無法獲得所需的金融服務。所以必須構建全面普惠金融體系,使社會各階級都能參與進來。通過合理分配社會資源,惠及小微企業等低收入貧困群體,滿足其金融需要。要實現普惠金融有多種多樣的方式,在信息時代,運用“互聯網+”的技術帶動普惠金融發展無疑是最好的方式,兩者的結合可以充分發揮彼此優勢。
現如今,傳統金融系統存在著門檻較高等特點,而互聯網正好可以降低其門檻,使人們能接觸到更多的更便捷的金融服務。在國家大力推進普惠金融發展的過程中出現了一些難題,例如,客戶覆蓋面廣,金融服務不能全面提供;地區比較偏遠,金融服務的成本高等問題,而“互聯網+”普惠金融可以有效的解決普惠金融在推廣中遇到的問題。“互聯網+”普惠金融的結合方式是在互聯網發達的當代順勢而生的一種模式,通過“互聯網+”為渠道和途徑,來實現普惠金融的目的。
2“互聯網+”普惠金融助力小微企業融資發展現狀
2.1降低小微企業融資成本,提高效率
“互聯網+普惠金融”在緩解小微企業融資問題上,降低了其融資成本,提高了金融服務效率。主要表現在信息的搜集與處理的成本低,信息不對稱程度低。隨著互聯網信息技術的發展,社交網絡,搜索引擎等互聯網內容的使用,使大量企業信息在大數據、云計算的挖掘下被阿里、京東等金融貸款平臺掌握,平臺可快速的分析出小微企業的交易情況,信用風險,信用狀況等。使其處理信息速度快,準確率高,成本低。
2.2彌補傳統銀行不足,降低小微企業融資門檻
“互聯網+”普惠金融的興起,彌補了傳統銀行對小微企業融資的高門檻特點。無論是以阿里巴巴信用貸款為代表的網絡小額信用貸款模式,還是以拍拍貸為代表的P2P網絡借貸模式,或是以天使匯為代表的眾籌模式,相比于傳統銀行來說,其放款速度快,契合小微企業貸款“急”的特點,同時,手續簡便,不需要任何抵押物,無任何硬性條件,降低了小微企業的融資門檻。“互聯網+普惠金融”為整個金融市場注入新的活力,在推進社會發展的過程當中扮演著重要作用。
2.3增加了金融產品的多樣性,實現資源的合理配置
現如今,小微企業已經不再滿足傳統金融提供的單一類型產品,而是追求更多元化、個性化的服務。在網貸平臺上,小微企業可自由選擇融資額度、貸款利率、期限等符合自己需求的貸款,且手續方便、放款速度快。眾籌更是有著互聯網的基因與和大眾化投融資的特點,受到小微企業的一致青睞。它的出現緩解了小微企業無資可融、民間投資無門的矛盾,眾多初創企業采用股票眾籌的方式獲得資金支持,利用互聯網集中大中資金,獲得融資,實現企業的發展和資源的合理配置。
2.4顛覆“二八理論”實現“長尾效應”
傳統的商業銀行一直奉行“二八定律”,所以他們著眼于20%的大型企業客戶,并提供差異化服務,推出只適用于大企業的信貸產品來搶奪維持20%的大客戶。但恰恰與他們所奉行的相反,小微企業對于信貸資金的需求量更大、依賴度更高。
2014年2月底,數據顯示,余額寶在成立不到一年的期間內,規模打破5000億元。從那時起,傳統銀行業開始思考“二八理論”,相對積累的80%的小額資金和傳統的被忽視的長尾客戶,甚至會超越頭部客戶占領的市場額度,實現長尾效應。傳統銀行想要在成本不變的情況下又可服務好80%的小微企業,唯有借助互聯網的信息技術平臺,加大金融產品的創新,使傳統渠道的差異化服務結合互聯網金融的普惠式服務。
3“互聯網+”普惠金融下小微企業融資過程中的風險
無論是傳統金融還是新興的“互聯網+”普惠金融,控制投資及資本金的風險都是他們風險控制的核心。“互聯網+”普惠金融的應運而生,改善了小微企業的融資問題,但新的融資形式具備顯著的互聯網特性,與傳統信用風險相比較,其對風險的防范也提出了更為嚴格的要求。
3.1信用風險問題
2006年,央行征信中心成立,但存在著數據來源單一,覆蓋面有限的問題。2015年,8家征信試點機構成立,即希望通過民間征信來彌補央行征信的不足。但是新的問題出現了,由于8家機構的主要涉獵領域不同,導致所得到的數據具有局限性,封閉性而且彼此之間不懂得信息共享,完全違背了成立的初衷。
所以,截止到目前。我國還沒有統一的征信系統,征信系統的不完善使“互聯網+普惠金融”在服務小微企業的過程中可能會出現某一企業從多個平臺融資,而平臺之間信息不共享,導致小微企業的借款總額遠遠大于風險承受能力,一旦出現破產或跑路行為,那么投資人或金融機構就會面臨很大損失。
3.2信息和技術安全風險
小微企業在網絡融資平臺進行借貸過程中,其從開始申請到還款結束都是借助互聯網完成的。正是因為如此,互聯網平臺在改變著我們生活、提升國民經濟的同時,也存在著一系列的信息技術風險。一方面,大多數互聯網金融企業的安全防護工作不到位,密鑰管理與數據備份意識不強,又因為網絡的開放性,一旦計算機病毒或網絡黑客攻擊計算機系統,就可能會將客戶的個人信息竊為己有,使交易雙方權益受損。另一方面,有些網貸平臺系統軟件存在各種漏洞與技術缺陷,一旦發生信息泄露或技術漏洞,可能導致整個網絡系統的癱瘓。
4“互聯網+”普惠金融下小微企業融資過程中的風險防范
4.1加強小微企業自身信用建設
誠信是小微企業健康長遠發展的關鍵因素之一,但是我國小微企業的社會信用相對匱乏,企業管理者的誠信意識淡薄,發生違約的情況較高,因此,小微企業應提高信用意識,保持良好的信用記錄,建立完善的信用體系。
4.2加大互聯網普惠金融融資平臺的技術創新,防范信息技術風險
首先,金融機構要注重培養大量的高科技人才,組建科研團隊并在融資平臺上大力開發自己的核心技術。其次,可在平臺上建立自己的風險預防中心,通過系統備份,提高加密技術,配備專門防病毒服務,安排人員全天監控實時掌握安全隱患器等手段,防止一系列系統性風險的發生,將非系統性風險所導致的損失降到最低。最后加大監管力度,對內部人員要時常進行安全意識教育,防止出現信息被內部人員盜用等問題。
4.3政府不斷完善監管體系
在“互聯網+普惠金融”理念的實踐中,我們必須加強監管系統。首先,明確監管主體,對監管部門進行專業化,精細化的分工,避免出現“誰都可以管,但誰都不管”的尷尬處境。此外,完善監管法律法規。可借鑒國外經驗,在立足本國國情的基礎上,升級監管體系。建議制定風險監測及預警機制,防備非法集資詐騙行為。同時必須考慮到互聯網金融的創新特征,監管政策必須在保證原則性的情況下具有適當的包容性,靈活性,允許互聯網金融在不觸及底線的范圍內進行突破創新。
參考文獻:
[1]王瑩.基于普惠金融視角的小微企業融資問題研究[D].安徽:安徽大學,2016.
[2]郭民樂“.互聯網+”普惠金融小微企業融資問題研究[J].福建商業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6,4:34-39.
[3]伍伶俐,羅荷花.普惠金融緩解小微企業融資約束的運行機理研究[J].商業經濟,2017,1:103-105.
[4]熊北辰.互聯網銀行監管法律制度研究[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16:16-19.
[5]鄭霞.政策視角下小微企業融資機制創新研究[J].中央財經大學學報,2015(1):41-46.
[6]劉芳.我國小微企業融資問題分析[J].經營管理者,2016(1):57.
[7]姜麗明,刑桂君,朱秀杰,李玉翠.普惠金融發展的國際經驗及借鑒[J].國際金融,2014:21-24.
[8]林永福.對我國農村普惠金融的認知與思考[J].時代金融,2014:238-240.
[9]郭田勇,丁瀟.普惠金融的國際比較研究——基于銀行服務的視角[J].國際金融研究,2015(02):55-64.
[10]楊洋,張宇.互聯網金融在金融改革中的機遇與挑戰——以阿里金融為例[J].時代金融,2014(2):52.
推薦期刊:首席財務官在新金融時代,金融價值就是數字財富。2003年4月起,《數字財富》雜志全新改版,聚焦新金融時代運作與管理。建設性、實用性、獨特視角、商業色彩是《數字財富》的特色。《數字財富》雜志的報道全面覆蓋銀行、證券、保險、基金、信托、債券、期貨、金融租賃等金融細分行業。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