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完整的課題其實就是“總----分----總”的研究過程。對于課題研究的認識與實踐,不少人似懂非懂,尤其是對于剛剛著手搞課題的青年教師來說更是如此。 從某種意義上說,“子課題”的建設才是課題的核心所在。換一句來說,總課題與子課題之間的關系就是“總與分”的關系。把課題真正地做起來,就要在子課題方面下大功夫來實踐,不要僅僅停留在口頭上下載所謂的大道理、大理論 。一句話,真正的課題是做(實踐)出來的,不是坐在辦公室里編出來的。
課題研究的“總”部分就是需要明確研究目標和方向,需要建立一個完整研究步驟和程序,而子課題研究就是“分”的過程,最后的結題報告的“總”是具有總結性的,是上升到理論認識的歸納和成果。這里,我根據一線教師在做課題的過程之中存在的最實際的問題,即“子課題的研究怎么做?”談談自己的見解。
子課題,是一線教師最實際的行動研究。搞好子課題的建設,就是讓課題研究真正擁有了豐富的內涵,可以說,課題研究就是因為有了子課題的成功而精彩。
對于我們的美術課題“開發校本資源,提高學生創作作品審美內涵的行動研究 ”來說,可以選擇哪些子課題呢?怎么做子課題呢?
當我們領會了確定的大課題意思之后,就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思考:哪些內容屬于校本資源?那些內容具備審美內涵?如何提高?
我們不要將校本資源限定在某一項單一的內容上,而是要善于發現,善于挖掘,善于觀察和引導。假如我們用圖示來表示的話,那么可以這樣:
校本審美資源
地方民俗風情 校內外活動 本地風景名勝 地方特產 地方名優產品 地方文化 等
根據上面的提示,有意識地從中選擇一個內容來進行探究,這便是子課題。
如選擇“地方民俗風情”這個子課題,你就可以進行如下的“放大鏡”進行探究:
1、 本地有那些民俗風情?(畬族、閩劇、逢年過節習俗、傳說等)
2、 這些民俗有什么特色?
3、 分布在什么地方?表現形式如何?(如語言、婚喪喜慶習俗)
4、 這些民俗對人民的生活產生了什么樣的影響?
5、 審美價值體現在哪里?需要通過什么樣的方式才能體現其審美內涵?(如勞動場面、節日慶祝、拜訪祝賀等)
6、 如何深入實踐去體驗生活,以行動來促進調查,進一步了解?(開展下鄉調查問卷活動,到少數民族老百姓家做客、訪問)
7、 如何選擇畫面來表現?
8、 如何設計、構圖生動的人物、風景等來體現課題內涵?
9、 有了創作的內容之后,需要采用什么樣的畫種來表現?(如國畫、彩筆畫、手工、版畫、連環畫等)
10、 通過創設什么樣的平臺來鼓勵學生的創作活動?(網絡展廳交流、舉辦畫展、攝影作品展覽等)…
通過多問幾個為什么,將子課題的問題進行放大多倍,用好這個“放大鏡”,我們就不難發現,課題其實就在我們生活中間,沒有什么太神秘的,關鍵在于我們有沒有往深度和廣度去思考和發現、有沒有去實踐調查、總結和提升而已。
假如每一個課題組的教師都能夠在這個大的課題下面建立了子課題的話,那么經過一系列的實踐研究活動之后,匯集這些子課題的研究成果進行總結,那是非常有意義的。那么,這些子課題的成果如何體現?作為美術教師來說,不能僅僅停留在文字、圖片和數字資料的敘述上的歸納和理解,更重要的是要將這些寶貴的資料整理起來,編成故事或者設計成畫稿,確定好主題,根據學生的實際選擇表現的創作形式(如繪畫和手工等),揭示其中的審美內涵,引導學生進行觀察、寫生、提煉其精華所在,塑造審美形象,積累繪畫、工藝等形式的原始素材,進行再創造。這樣,我們就一定能夠在課題研究上取得更大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