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為適應課改,全方位推行“生本”教育,充分開發教師資源和學生資源,推行“學案”教學,通過一段時間的摸索和實踐,作者發現歷史與社會學科實行“學案”教學確實有利于實現新課程的三維目標。
關鍵詞: 學案教學 教材內容 學法引導 先學后教 質疑反思
學案教學的幾個環節(學習目標、學法指導、學習疑點、課前預習、課內交流、知識鞏固、知識拓展、學習后記、教學后記)能將歷史與社會學科教學的三大目標――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和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有機地結合起來,有利于教師備課、學生自學,實現課堂互動、教學相長,從而有效提高教學質量。我認為做好“學案教學”要發揮以上優勢,需做好以下幾點。
一、編寫學案要緊扣課標,整合教材內容。
新課改成效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教師,教師是教學資源的利用者,主導了教學資源的鑒別、利用、積累和開發。現行教材的編寫是“一標多本”,而每一版本教材都有其優缺點。編寫“學案”時教師們在緊扣課標的前提下,應吸取各版本教材的優點,在整合教材的基礎上優化設計教學方案,以便更好地為教學服務,從而最大限度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如《工業革命》一課,我整合人民版的內容,使學生明確工業革命的前提,同時結合岳麓版教材對工業革命的史實和影響的敘述,將學習內容條理化、線索化。
二、學案編寫要注意學法引導,注重培養學生能力。
全部教學環節,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學的理想是“教為不教,學為自學”。因此“學案”的重要一環是“學法指導”,解決“怎樣學的問題”,做到“授人以漁”,使學生掌握科學有效的學習方法,樹立正確的學習態度,培養自學能力?,F在課本的地位雖然降低,但相對于時間、資源、精力都有限的學生來說,課本仍是最方便和最重要的資源,是獲取知識的主要媒介。學案中的“學法指導”一是要指導學生用好教材,提高他們對文字信息的處理能力,培養閱讀理解、分析歸納、書面語言表達能力等。二是要培養學生的知識遷移能力。如學習《資本主義萌芽的緩慢發展》一課,指導學生歸納明清時期經濟發展原因、表現,聯系中國古代的經濟特點,歸納重農抑商和實行海禁的原因,拓展聯系第一冊所學的中西政治制度,進而明了中國近代前夜的危機原因及表現。這樣學生有了知識遷移的“鑰匙”,消除了思考問題的畏難情緒,如果長期堅持,自學能力就會得到提高。
三、學案教學要先學后教,有效提高課堂教學質量。通過學法指導,學生明白了怎樣學后,學案要指導學生有的放矢地進行課前自學。學生先學,能有效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并為改變歷史課堂教學模式奠定基礎?!罢n前預習”通常分為兩大部分:一部分是學生必須掌握的基礎知識,這是學好歷史的“基石”。當前,雖然高考知識的考查很靈活,但是一些基本的概念和知識要點非記不可。因此,我在學案中的“課前預習”中通常采用填空題的方式讓學生提前預習,從而加深學生對基礎知識中關鍵詞的印象。實踐證明,這樣可以引起學生的特別注意,從而更好地掌握教材中關鍵知識點。“課前預習”另一部分是一些生成問題,如討論題、問答題、情境題等,這一部分由學生獨立或小組合作完成。學生通過預習課文、查找資料、課前討論等活動,逐漸學會論從史出、史由證來、史論結合的基本歷史思維方式,并更深刻地體驗、感知歷史,增強其歷史學習的興趣。
四、學案教學可以改變課堂教學模式,實現課堂教學互動。
改變傳統教學方式,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使之真正參與課堂學習,使課堂變為動態、開放、個性化的師生互動舞臺,實現真正的教學民主。如學習《工業革命》一課時,我先讓學生預習后寫一則旅游日記,內容要求是一個中國人到英國、德國或美國去,時間可以是1800年、1885年或1900年,日記中要反映當時當地人們的衣、食、住、行及生活中娛樂等最新信息。其中有位學生這樣寫道:1885年5月1日凌晨,我乘坐的蒸汽輪船到了倫敦,街上燈火通明,我穿著尼龍襪,但冷得發抖。我已提前打電話通知姑姑,姑姑開著汽車來接我。第二天我們去看了精彩的電影《羅密歐與朱麗葉》,又去參觀了科技博覽:飛機模型、電動機、紡紗機、無線電報等。這篇文章基本上反映了兩次工業革命中的許多科技成就,但真假難分。我就在課堂上讓學生彼此交換閱讀并相互討論。學生興致盎然,討論得非常熱烈。這樣通過先行自學,學生主動探究,對新知識的理解就容易了。教師主要通過學案整合教材知識點,幫助學生解決課文中的重難點和易混易錯知識點,大大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五、利用學案堅持質疑反思,實現教學相長。
“學案”便于自學和教學,但學案的最后落腳點是學生“學到了什么,教師教學中有什么收獲”。歷史教師一般同時教幾百個學生,根本無法全面了解每個學生的學習狀態,而通過學案教學實行學習后記制度,提倡學生在教學后記中各抒己見,能及時反饋學生的學習狀態和學習情緒,教師也能及時掌握學生對本節課的掌握情況。鼓勵學生堅持寫好學習后記還有利于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促進師生交流。教師亦能通過它及時進行教學反思,改進教學方法。
總之,通過“學案”教學,做到重課標、重引導、重先學、重互動、重反思。從學生實際出發,打破傳統的教學模式,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做到素質與應試兼顧,突出個性和創新,以適應課程改革的要求,從而提高教學質量,促進師生共同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