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分析早期介入康復治療在老年肺結核病患者中的臨床價值。方法:選取本院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收治的40例老年肺結核病患者為研究對象,依據治療方式不同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各20例。對照組患者給予常規治療,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增加早期介入康復治療。比較兩組患者住院總時間、治療前后肺功能指標、總有效率。結果:觀察組患者住院總時間短于對照組,治療后肺功能指標優于對照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以上項目組間比較,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早期介入康復治療對于老年肺結核病的治療效果確切,可改善患者的肺功能,縮短住院時間。
【關鍵詞】早期介入康復治療 老年肺結核病患者 臨床價值
老年人是指年齡在60歲以上的人群。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國結核病發病率呈上升趨勢。老年肺結核患者病因多,痰陽性率高,治療效果差,大部分人生活不能自理。所以,了解住院老年肺結核病患者的特點和需求,做好其治療工作,確保住院老年肺結核病患者的生命安全至關重要。近幾年來,早期介入康復治療被許多臨床醫師所提倡,不但能緩解癥狀,提高免疫力和耐力,還能幫助機體修復肺組織,明顯改善患者的肺功能。本研究選取本院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收治的40例老年肺結核病患者為研究對象,分析早期介入康復治療在老年肺結核病患者中的臨床價值,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收治的40例老年肺結核病患者為研究對象,依據治療方式不同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各20例。對照組患者給予常規治療,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增加早期介入康復治療。對照組男性12例,女性8例;年齡61~78歲,平均年齡(67.56±5.56)歲。觀察組男性13例,女性7例;年齡61~79歲,平均年齡(67.51±5.45)歲。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對照組:采用常規治療方式,老年人首次發現肺結核,或發現時間較久未用抗結核藥物治療,屬于初治范圍。病變輕微,無空洞,痰中無細菌,可口服異煙肼0.3 g/d,利福平0.45 g/d,乙胺丁醇0.75 g/d,吡嗪酰胺1.5 g/d,治療2個月,之后服用利福平、異煙肼治療9個月。明顯活動性、肺組織損傷、痰菌陽轉癥患者,給予異煙肼0.3 g/d,利福平0.45 g/d,乙胺丁醇0.75 g/d,吡嗪酰胺片1.5 g/d,2個月后,每日給予異煙肼、利福平、乙胺丁醇9個月。老年性肺結核病灶活動期,患者應臥床休息,充分攝取營養。在病愈后,逐漸參與一些增強身體素質、增強抗病能力的活動。
1.2.2 觀察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接受早期介入康復治療。①有氧運動。引導患者進行有氧運動,如步行、慢跑和太極拳、五拳、八段錦等康復鍛煉。每周進行2~3次康復訓練,約40 min/次。為患者講解早期介入康復治療的重要性,提高患者的治療積極性。②呼吸訓練。引導患者縮唇及腹式呼吸,患者選擇舒適的體位,一手放胸,一手放腹,胸部不能動,深吸鼻部對抗手壓,然后鼓起腹部,縮唇用力呼氣,收腹。3次/d,15 min/次。③咳嗽、咳痰訓練。指導患者排痰咳嗽,患者應坐直,深呼吸,按壓腹部,身體前傾,繼續咳嗽,咳嗽時收縮腹肌,然后將痰從肺中排出。3次/d,15 min/次。
1.3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患者住院總時間、治療前后肺功能指標[用力肺活量(FVC)、第一秒用力呼氣容積(FEV1)、呼氣峰值流速(PEF)]、總有效率。療效標準:顯效為治療后咳嗽、咳痰、咯血等臨床癥狀明顯改善,甚至消失,痰結核持續陰性6個月以上,胸部X線檢查無活動性病變;有效為治療后咳嗽、咳痰、咯血等臨床癥狀改善,痰結核減少或轉為陰性,胸部X線檢查病灶吸收情況優于或小于治療前;無效為上述臨床癥狀改善不明顯,痰結核檢查、胸部X線檢查較治療前無明顯變化。總有效率=(顯效+有效)/總例數×100%[1]。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2.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住院總時間比較
觀察組患者住院總時間(8.45±2.55)d短于對照組(11.51±3.21)d,組間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肺功能指標比較
兩組患者治療前肺功能指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治療后肺功能指標均改善,且觀察組患者肺功能指標顯著優于對照組,組間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肺功能指標比較(x±s)
注: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①P<0.05。
2.3 兩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比較
觀察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為95.00%(19/20),高于照組的65.00%(13/20),組間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肺結核是一種由結核分枝桿菌感染引起的肺病。老年人隨著年齡增長,細胞免疫功能下降,或因疾病(如HIV感染)和免疫抑制劑的長期使用而被公認為易感人群。其患病率高,尤其部分男性患者,因有長期吸煙習慣,更容易成為易感人群。老年患者病程較長,主要原因是多器官功能減退、營養狀況差,部分老年患者對疾病認識不足,或經濟狀況不佳,或長期服用多種藥物,不定期治療,自愈能力差,不能發揮殺菌抑菌作用,易產生耐藥性,治療效果不佳[2]。疑似肺結核患者要慎重檢查,進行肺結核多項化驗尤其重要,不要被以往的檢查結果和病史所蒙蔽,要全面分析,進行相關復查,防止誤診。在診斷不明確和完全排除結核時,不要濫用激素,促使病變擴散。對老年肺結核病的治療,應注意抗菌藥物的應用和劑量。抗菌藥物的濫用會降低患者的免疫能力,造成菌群失衡,不利于治療。早期、聯合、定期、適時、全程是結核病治療的基本原則。針對老年肺結核病患者的生理、病理特點,不能采取單一固定的治療模式,應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選擇最佳的個體化治療方案[3]。早期介入康復治療是近年來眾多學者關注的焦點。已有研究證明,早期介入康復治療不僅能緩解肺結核患者的臨床癥狀,而且通過鍛煉能改善肺功能,提高運動耐量,從而提高療效,改善生活質量。
早期介入康復治療可改善外周血液循環,從而抑制交感神經,促進骨骼肌代謝,緩解患者癥狀、體征,提高運動耐力,本研究顯示,經早期介入康復治療干預后,FEV1、FVC明顯升高,提示患者肺功能有明顯改善。這是因為早期介入康復治療可以通過增加腹肌和呼吸肌的張力,增加膈肌的活動范圍,改善肺結核患者的二氧化碳潴留和缺氧癥狀,從而使肺重新開放,提高肺功能。與抗結核藥物聯合使用,更有利于肺組織修復和功能性殘氣的排出,從而改善通氣功能。因此,通過早期呼吸介入康復治療,可提高患者的呼吸耐力,改善呼吸困難的表現,增強肺功能,提高運動耐力[3]。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住院總時間短于對照組,治療后患者肺功能指標優于對照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組間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早期介入康復治療對于老年肺結核病的治療效果確切,可改善患者的肺功能,并加速癥狀的好轉。
【參考文獻】
[1] 蔣勝華,李丕寶,陳莉,等.呼吸康復訓練在重型危重型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患者恢復期的應用價值[J].中華診斷學電子雜志,2020,8(3):186-190.
[2] 劉粉娣.綜合護理、呼吸訓練結合有氧運動對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康復效果觀察[J].人人健康,2019(19):84-85.
[3] 蔡艷玲.結核性膿胸胸膜剝脫術后應用呼吸功能訓練[J].繼續醫學教育,2019,33(7):87-88.
本文由期刊論文網首發,一個權威專業的學術論文發表知識網。
文章名稱:早期介入康復治療在老年肺結核病患者中的臨床價值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