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目的 分析急救護理路徑在宮外孕大出血搶救治療中的效果。方法 選取2013年3月至2018年6月我院收治的43例宮外孕大出血患者,采用隨機單雙數法分為對照組(21例,實施常規護理)和觀察組(22例,實施急救護理路徑),對比兩種不同護理方式下患者的搶救成功率、并發癥發生率、出血量等。結果 觀察組患者住院時間短于對照組,出血量少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5.850、7.010,P <0.05);觀察組患者搶救成功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4.550,P <0.05);觀察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為4.55%(1/22),低于對照組的33.33%(7/21),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5.879,P <0.05)。結論 為宮外孕大出血搶救治療患者予以急救護理路徑干預可有效降低患者出血量,控制并發癥的發生,并縮短住院時間。
關鍵詞:宮外孕 大出血急救護理路徑 搶救治療 出血量 疼痛
宮外孕是指胚胎著床于子宮體外,也可稱之為異位妊娠。宮外孕患者的孕周短,且會隨著輸卵管破裂、胎盤宮體分離引發大出血,嚴重情況下甚至會引發失血性休克以及死亡。隨著產婦年齡的提升,宮外孕發病率也有增加趨勢。現階段,主要通過急診搶救止血治療此種疾病,在急診搶救過程中實施有效的護理干預較為關鍵[1-2]。有學者提出,急救護理路徑干預可有效控制失血性休克,降低并發癥發生率,提升整體干預效果[3-4]。本研究旨在分析急救護理路徑在宮外孕大出血搶救治療中的效果。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取2013年3月至2018年6月本院收治的43例宮外孕大出血患者,患者均通過手術證實為宮外孕。采用隨機單雙數法分為對照組(21例,實施常規護理)和觀察組(22例,實施急救護理路徑)。對照組年齡21~39歲,平均年齡(32.08±2.16)歲;輸卵管破裂12例、子宮角破裂9例。觀察組年齡22~38歲,平均年齡(32.17±2.04)歲;輸卵管破裂13例、子宮角破裂9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年齡均在40歲以下;出血量在800 m L以上;患者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嚴重內臟疾病者;精神障礙者;病歷數據不全者。
1.2 方法
對照組患者采用常規護理,主要為常規檢查、建立靜脈通道、補充血容量、抗休克護理及對癥支持護理等。觀察組患者采用急救護理路徑,首先成立急救護理路徑小組,由護士長任組長,成員均為護理骨干,且所有人員均需通過護理路徑培訓方可參加工作。通過對急救患者問題分析,制定臨床護理應用策略。以患者入院各時間為縱軸,以各種護理方式為橫軸,依據患者所處時間段予以各項護理干預。在患者入院就診時,快速幫患者安排搶救室,患者取仰臥位,確保呼吸通暢。監測其生命體征變化,觀察面色、意識、陰道出血狀況,同時做好記錄。對生命體征較弱者,立即建立靜脈通道,并為其予以補液輸血、保暖、抗感染治療,同時遵醫囑予以強心劑干預。休克患者則需立即吸氧。術前與患者家屬溝通,分析診斷結果,講解主要治療和護理方式。多數患者會出現焦慮、抑郁等心理狀況,可為其講解疾病發展狀況以及其他成功案例,通過此種方式提升其治療信心,并針對性的實施心理疏導,降低焦慮、抑郁情緒。護理人員依據醫師手術特點進行器械準備、物品及藥物準備。所有手術器械均需提前消毒、殺菌,確保手術可順利進行。在麻醉前,觀察患者的生命體征,并配合轉換體位。為患者講解麻醉方式和注意事項,對于恐懼者則需進行心理輔導。術中確保護理人員和醫師工作協調性。護理人員在手術時的主要職責為密切監測患者生命體征,檢查輸血質量和效果,出現問題立即報告。術后將患者轉入病房后幫助其取去枕平臥位,密切觀察患者的生命體征,同時幫助患者轉換體位;對嚴重疼痛的患者則需通過注意力轉移和音樂療法進行緩解,必要時可采用鎮靜藥物控制。指導患者予以康復性身體鍛煉,每日依據食譜攝入合理熱量,有效提升營養均衡性。出院時登記聯系方式,囑其定期復查。每周進行電話隨訪,主要目的為指導患者家庭護理,提升恢復效果。
1.3 觀察指標
(1)對比兩組患者不同護理方式下臨床指標變化,包括出院時間、出血量。(2)統計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情況,包括置管感染、切口疼痛、血壓降低等。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3.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計量資料采用(±s)表示,組間比較行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n(%)]表示,組間比較行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臨床指標變化情況比較
觀察組患者住院時間短于對照組,出血量少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指標變化情況比較(±s)
2.2 兩組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
對照組置管感染3例、切口疼痛2例、血壓降低2例,并發癥發生率33.33%;觀察組置管感染1例、切口疼痛0例、血壓降低0例,并發癥發生率4.55%。觀察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5.879,P<0.05)。
3 討論
宮外孕為婦產科急腹癥,主要發病原因為服用避孕藥、剖宮產次數較多、人流次數較多等。在發病后不僅會使產婦無法正常妊娠,而且會引起大出血、休克等癥狀,嚴重時甚至危及生命安全[5-6]。宮外孕大出血患者需立即送入醫院,實施緊急急救,盡快完成手術,降低患者疼痛,挽救患者生命。
急診護理與急救護理路徑的主要區別在于:急救護理路徑干預更重視護理流程、細節、整體。在進行護理前,對患者將會出現的問題予以細分,針對各個時間段可能出現的問題提出有效干預方式。成立護理小組,并對所有人員進行整體培訓,通過此種方式可有效提升護理路徑的有效性,確保所有措施得到落實。在患者入院就診時,首先接受疾病診斷,護理人員則為患者予以基礎干預。通過生命體征監測、建立靜脈通道、強心針等方式有效提升患者的干預效果,避免疾病惡化[7-8]。病情確診后為患者心理焦慮的高發期,因此在確診后護理人員需與患者家屬溝通,講解病情和治療方式。同時疏導患者心理狀況,通過心理干預,有效提升患者的護理配合度。在本次研究中患者并未出現抗拒治療或護理問題,這與進行有效心理干預有重要的關系。術前實施麻醉護理、術前準備護理,麻醉時以麻醉醫師為主導,配合各種措施利于提升干預效果[9]。術前通過器械準備干預可有效促進手術的順利進行。術中以觀察患者生理指標、配合手術為主,同時所有醫師均配合固定護理人員,提升醫護配合協調性,可有效降低意外事件發生率。術后護理更為重視并發癥的控制,幫助患者予以疼痛控制和感染等并發癥干預,可使患者順利康復,避免病情惡化[10]。同時予以康復性護理干預,可有效提升康復效率。在患者出院后進行信息登記以及基礎護理干預,可有效提升患者出院后的護理質量。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住院時間更短、出血量更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分析可知,由于護理路徑干預時術前進行了完善的準備,手術操作更為流暢,因此整體干預效果有顯著提升,出血量也得到控制。術后恢復效果更佳則與術后護理時更為重視患者康復干預有關。護理路徑干預時對細節的控制更為嚴格,患者可在短時間內進行手術治療,因此搶救成功率更高。相關研究指出,急救護理路徑對提升搶救成功率有重要作用,與本研究結果一致[11]。觀察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可知采用急救護理路徑可有效降低患者術后并發癥,提升患者預后效果。
綜上所述,為宮外孕大出血搶救治療患者予以急救護理路徑干預可有效降低患者出血量,控制并發癥的發生,并縮短住院時間。
本文由期刊論文網首發,一個權威專業的學術論文發表知識網。
文章名稱:急救護理路徑在宮外孕大出血搶救治療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