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它是在1957年正式創辦的,它主要是由我國的安徽省教育廳進行主管、安徽師范大學主辦的一本面向國內外公開發行的關于自然科學綜合性學術刊物。下面投期刊網的小編就來和大家說說《安徽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投稿的要求和注意事項。
1主要刊登數學、計算機科學、物理學、電子信息科學、化學、材料學、生命科學、地理學、旅游學、體育學等學科的基礎研究、應用研究方面的學術論文。優先發表正高職人員和國家級基金項目論文、省部級以上項目主持者的獨撰成果。
2來稿要求和注意事項
2.1文稿務求主題突出,論點明確,論證嚴密,數據可靠,條理分明,文字簡練,行文規范,標點符號正確,具有創造性、科學性、規范性與可讀性。研究報告類論文不超過7000字,一般論文不超過6000字,研究快報、研究通訊、項目階段性成果等一般為4000字以內。
2.2文稿按版式順序須包括以下內容:題名、作者姓名、作者單位、中文摘要、關鍵詞、中國圖書館分類號(簡稱中圖分類號)、文獻標志碼、文章編號、正文、參考文獻、英文部分[題名、作者姓名、作者單位(除不注省名外,內容與中文同)、摘要、關鍵詞]。
2.2.1題名:文題應相符,鮮明簡潔,最多不超過20個漢字。
2.2.2作者單位:單位全稱(具體到二級單位)、單位所在省名、市名、郵編等。
示例:(安徽師范大學物理與電子信息學院,安徽蕪湖241000)。
2.2.3參考文獻:擇在正文中引用列入(沒有引用的不列入),5篇以上至20篇以內為宜,按文中引用順序排列,著錄格式如下[詳見本網站作者園地中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GB/T7714-2015(信息與文獻參考文獻著錄規則)]:
[期刊]作者(外文姓前名后,名可縮寫,3人以上只列前3人,后加“等”字).題名[文獻類型標識].期刊名(外文可縮寫,不加縮寫點),年份,卷號(期號):引用頁碼。
示例1:
袁訓來,陳哲,肖書海,等.藍田生物群:一個認識多細胞生物起源和早期演化的新窗口[J].科學通報,2012,55(34):3219.
示例2:
楊宗英.電子圖書館的現實模型[J].中國圖書館學報,1996(2):24-29.
[專著]作者.書名[文獻類型標識].版次(初版不寫).出版地:出版單位,出版年:引用頁碼。
示例:
余敏.出版集團研究[M].北京:中國書籍出版社,2001:173-193.
[論文集]作者.論文集名[文獻類型標識].版次(初版不寫),出版地:出版單位,出版年,引用頁碼。
示例:
中國電子信息學會分會.第二屆電子科學學術會議論文集[C].蕪湖:安徽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55-60.
[學位論文]作者.題名[文獻類型標識].作者單位所在地:作者單位(具體到二級單位),出版年,引用頁碼。
示例:
張志祥.間斷動力系統的隨機擾動及其在守恒律方程中的應用[D].北京:北京大學數學學院,1998:35-38.
2.2.4摘要:摘要應以第三人稱撰寫,以介紹論文內容概要為目的.不應有評價性詞語,摘要內容包括研究目的、方法、結果和結論等.摘要不用圖表,化學結構式和非公知公用的符號或術語.字數以200字左右為宜.書寫格式按目的、方法、結果、結論的結構順序,英文摘要應與中文摘要相符,其書寫要符合科技英語的語法規范,采用間行打字。
2.2.5關鍵詞:關鍵詞應盡量從《漢語主題詞表》中選用,以3~6個為宜。
2.3凡屬國家級、省部級或其它基金項目的論文,請在文稿首頁地腳標明基金項目名稱與基金項目編號。
2.4第一作者簡介格式:作者姓名、(出生年-)、性別、籍貫、學位、職稱、主要研究方向等。
2.5通訊作者簡介格式:作者姓名、(出生年-)、性別、籍貫、學位、職稱、擔任導師、主要研究方向等。
2.6來稿須電子版,稿中外文字母、符號須分清大、小寫,正、斜體;上、下角的字母,數碼和符號,其位置高低應區別明顯;易混淆的外文字母、符號,在第一次出現時需用紅色注明。
2.7文中插圖一律用彩圖,圖形切勿過大,圖中文字、符號用印刷字剪貼,字號比正文小一號,圖應標注圖序與圖題(中英文對照),照片要色彩清晰。
2.8文中表格一律用三線表,表中文字字號比正文小一號。
2.9作者對他人的致謝,應放在正文之后,參考文獻之前。
3來稿如不符合上述要求,編輯將在線退請作者修改完善重投后再審閱。
4編輯部對擬錄用稿件有權作技術性和文字性修改。
5本刊入編《中國期刊網》、《萬方數據—數字化期刊群》、《中國學術期刊(光盤版)》、《重慶維普》、《龍源期刊網》等有關數據庫。作者著作權使用費與本刊稿酬一次性給付。不同意論文入編數據庫及上網者,請在來稿中注明。
6本刊使用在線投稿系統,請登錄安徽師范大學學報編輯部主頁,注冊、投稿。
7本刊為學術期刊,論文須經學科編輯初審、專家盲審、復審、主編終審等多個環節,所需時間較長,如作者在投稿3個月后未接到錄用通知或修改意見,稿件可自行處理。不宜錄用的稿件恕不另行通知。
8本刊不受理稿件處理情況的電話、手機信息、微信、電子郵件、QQ等的咨詢,也不負責未錄用稿件的答復。
9請論文作者自留底稿,本刊一律不退稿。
10來稿請勿一稿多投。如該稿曾在學術會議上宣讀,在內刊上發表或被其他刊物摘發,或用其他文種發表過,請在投稿時予以說明。
11來稿刊登后,編輯部將向作者贈送當期刊物兩本,正高級職稱作者、高水平作者的稿酬從優。
12本刊不收取作者的稿件評審費。
本刊地址:安徽省蕪湖市北京東路1號安徽師范大學赭山校區學報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