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分析康復護理對精神分裂癥患者睡眠質量的影響及對生活質量的改善分析。方法:選取本院2019年1月至2021年5月收治的62例精神分裂癥患者為研究對象,所有患者均行常規對癥治療,根據不同的護理方式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31例。對照組予以常規護理;觀察組在此基礎上應用康復護理,兩組患者均接受6周的護理干預。比較兩組患者的睡眠質量、焦慮狀態及生活質量評分。結果:兩組患者護理前的睡眠質量、焦慮狀態及生活質量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護理后睡眠質量、焦慮狀態評分低于對照組,生活質量評分高于對照組,組間比較,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康復護理對精神分裂癥患者睡眠質量的干預效果較好,能夠有效改善患者的睡眠質量,并且提高其生活質量,焦慮狀態也有所改善,因此建議在臨床廣泛推廣應用。
【關鍵詞】康復護理 傳統護理 精神分裂癥 睡眠質量 生活質量 焦慮狀態
精神分裂癥在臨床上屬于較為常見的精神疾病,通常在青壯年中多見,嚴重影響患者的心理健康和身體健康,并且還會造成家庭壓力和社會負擔[1]。該病呈現慢性化發展的趨勢,治療周期較長,并且有一定的復發性。藥物是該病的主要治療方式,但是患者通常依從性較差,在治療過程中容易出現緊張、抑郁、焦慮的情緒,延長治療時間[2]。本研究以62例精神分裂癥患者為研究對象,通過與傳統護理比較,分析康復護理的應用效果,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9年1月至2021年5月收治的62例精神分裂患者為研究對象,所有患者均行常規對癥治療,根據不同的護理方式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31例。對照組男性16例,女性15例;年齡21~61歲,平均年齡(42.48±7.83)歲;病程4~1 9年,平均病程(12.37±5.29)年。觀察組男性1 8例,女性1 3例;年齡2 0~6 0歲,平均年齡(42.14±7.72)歲;病程4~2 0年,平均病程(12.47±5.44)年。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均在開展研究前簽署了同意書,排除合并嚴重器質性疾病、生命體征不穩定、自己或家屬不愿意參與、治療期間對所用藥物出現過敏反應的患者。研究在開展前已經獲得了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的批準。
1.2 方法
對照組采取常規護理。觀察組在此基礎上增加康復護理,內容如下。①生活能力層面:護理人員要通過宣傳冊和視頻等直觀方式向患者講解其所患疾病的知識,讓患者了解疾病,不懼怕疾病,避免在發病時出現情緒大起大落的情況。病情講解完畢之后,護理人員還要針對患者的生活習慣,對其進行洗漱、進食、內務整理以及穿衣的指導,并進行系統的、針對性的飲食和睡眠指導,必要時可為其制訂指導方案,讓患者在慢慢恢復自我生活能力的同時,也能體會到來自護理人員的關愛,將人性化的護理服務融入患者的恢復過程中。②社會能力層面:精神分裂發展到一定程度時,患者和其他人有著明顯的邊界感,與人交往時有著極大的障礙,護理人員要向患者傳遞正確的社會價值觀,引導患者進行正常的社會交往,如唱歌、下棋、購物,以及多人的大型集體聚會活動和演講比賽等,發動患者的親屬和朋友,讓患者盡快融入正常的社會活動中。③自我控制能力層面:護理人員要及時為患者講解病房的管理制度,引導患者自我控制情緒,并叮囑其遵醫囑服藥,必要時還可以組織病友之間互相管理,患者在管理病友的同時也在管理自己,并且還能促進病友間的交流。對積極配合的患者給予鼓勵和獎勵,調動患者配合治療的積極性,并定期對患者進行一對一的康復訓練,對其近期出現的問題進行改正教育。
1.3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患者生活質量評分。采用生活質量綜合評定問卷-74(GQOLI-74量表)評價兩組患者的生活質量,量表主要分為軀體功能、物質生活狀態、生理功能和社會功能四個方面,分數越高表示患者的生活質量越高。比較兩組患者護理前后的焦慮狀態(焦慮自評表)、匹茲堡睡眠質量評分,分數越低表示患者的焦慮狀態越輕微、睡眠質量越好。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5.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焦慮狀態和睡眠質量評分比較
兩組患者護理前焦慮狀態、睡眠質量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護理后焦慮狀態、睡眠質量評分低于對照組,組間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焦慮狀態和睡眠質量評分比較(x±s,分)
注:與對照組護理后比較,①P<0.05。
2.2 兩組患者生活質量評分比較
兩組患者護理前生活質量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護理后生活質量評分高于對照組,組間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生活質量評分比較(x±s,分)
注:與對照組護理后比較,①P<0.05
3 討論
精神分裂癥患者在臨床上通常表現出緊張、恐懼、焦慮、心理壓力較大等心理反應,這不僅會影響患者的心理健康,還會降低其身體的抵抗力和免疫力,并且會影響治療效果,不僅復發率高,而且會引起其他并發癥[3]。精神分裂癥患者需要有高質量的睡眠,這對其有重要意義,因為睡眠質量會直接影響患者的病情。由于精神分裂癥需要長期治療,具有一定的治療難度,復發率也較高,因此,許多患者都因長期的病痛折磨而出現睡眠障礙,直接影響了患者的恢復[4,5]。
近年來,隨著醫學模式的改革,新的護理模式逐漸出現,康復護理模式是醫生和患者都能夠接受且比較信任的護理模式,不僅較好地滿足了患者及其家屬的治療需求,還有利于患者主動、積極地面對治療和護理,提升了其依從性[6]。本次研究中康復護理從身體、心理兩個方面對患者開展護理,不僅能夠減輕患者在治療過程中的應激反應,還能夠使患者保持積極的心態面對治療,患者及其家屬都愿意配合醫護人員,對護理模式也更加滿意,不僅有利于改善患者睡眠質量,還能夠減少并發癥的發生,最終達到盡快康復的效果[7]。因此,觀察組患者接受康復護理后,生活質量、睡眠質量都得到了較為明顯的改善,患者的焦慮狀態也有所減輕,結果提示,給予精神分裂癥患者康復護理,不僅能夠獲得理想的護理效果,還能夠改善患者的睡眠質量,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綜上所述,給予精神分裂癥患者康復護理,能夠有效改善患者的不良心態和睡眠質量,還能夠提升其生活質量,滿足患者的需要,促進其康復,建議臨床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徐麗,龍麗云,劉露露.循證護理對精神分裂癥患者心理健康狀況的影響[J].心理月刊,2021,16(10):22-23.
[2] 張朝霞,趙衛香,吳維勝.心理治療在精神分裂癥臨床治療中的價值分析[J].心理月刊,2021,16(9):31-32.
[3] 汪林兵,毛奕,葉旦.正念療法聯合利培酮用于康復期精神分裂癥患者情感障礙的效果觀察[J].中國基層醫藥,2021,28(5):686-689.
[4] 劉旭恩,蘇麗娟,王清溪,等.睡眠與負性情緒對精神分裂癥患者認知功能的影響[J].河南大學學報(醫學版),2021,40(2):101-104.
[5] 陳婉玲,鄭桂珍,廖亞蘭.家庭與社會支持對精神分裂癥患者生存質量的影響[J].衛生職業教育,2021,39(8):128-130.
[6] 張精實.全程康復護理對精神分裂癥恢復期患者病恥感及心理狀況的影響[J].中國醫藥指南,2021,19(4):202-203.
[7] 吳巍.綜合康復護理干預對慢性精神分裂癥患者社會功能恢復的影響[J].中國醫藥指南,2021,19(10):156-157,160.
本文由期刊論文網首發,一個權威專業的學術論文發表知識網。
文章名稱:康復護理對精神分裂癥患者睡眠質量的影響及對生活質量的改善分析